,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大人,你还要去哪里?属下已经在后院为大人准备好了屋子,大人还是先去休息休息的好,毕竟舟车劳顿的几日,如今又一夜未眠。”
可齐衡却无奈道:“黄岗城那里的产粮区,我还是有些不放心,这次出来也是趁着一个空档过来的,从你这儿离开后,还要去其它各城池看看,我怕时间久了黄岗城那里出什么事情,这次就不留了,我这就去安丰、霍丘那里看看各城的情况。”
施才英听到这话,不由的拱手一拜,道:“大人身居高位却能如此幸勤,实乃万民之幸。”
齐衡听着施才英拍的马屁,当即朗声一笑,道:“行了,你就别拍马屁了,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不然岂不是愧对大帅信任,百姓信任?”
说罢,将施才英挥挥手赶走:“回去吧,等着你去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好好休息,将事情帮我办妥,比你送我一百次都强。”
听到齐衡的话,施才英只好拱手一拜。
出了府门的齐衡,很快便坐上了马车,与沐英等人一同朝着下一个城池而去。
作为安丰路宰相,说什么也是要到各地亲眼看看具体情况的。
总管府的门外。
施才英看着齐衡他们离开的背影,默默的望着,直至全无踪迹。
........................
三年后。
金陵城。
金陵城帅府的大堂中,朱元璋如同往日一般,与李善长学习着。
在讲到治国之时,朱元璋便有意无意的说道:“咱现在地盘又扩大了十多倍,百姓多了近百万,这么大的摊子,光靠这些将帅是不行的。”
“还要靠先生这些贤士呀。”
说着,还拱手敬重:“这叫什么来着?”
“吏治!对,吏治!”
一旁的李善长笑着说道:“上位明鉴,打天下靠将才,治天下靠贤士。古人早就说过了,成大事者,既需尚武,更需养士。”
“文武皆备,方可富民强政。”
朱元璋认同的点点头,顺着李善长的话调转话头,叹了口气道:“可咱手下如今是将帅无数,唯独缺少这治政的贤才,如今麾下这么多的地盘,却连个主政之人都没有。对了!咱听说这浙江有四大名士?”
说到这里,似乎讲到了李善长的擅长之处,当即掰着指头,如数家珍道:“金华宋濂,丽水叶琛,龙泉章溢、青田刘基。”
“这四人当中,名气最大,才气最盛的是青田的刘基。”
听着李善长的话,朱元璋心里激动,却忍着叹口气,说道:“咱把这些人哪,都笼络到金陵来,帮着咱们成就大业!”
“特别是那刘基,对了,先生您认识他吗?”
李善长缓缓一笑,道:“刘基,字伯温,祖上是浙江青田旺族,本人是至顺年间的进士,官居处州,他从小博览群书,通古博今,才华横溢。”
说到这里,无奈的又笑道:“却又傲然不逊啊。”
李善长这话的意思也很明白,对于朱元璋想要招揽之心,自然是心知肚明,所以提前将这话说出。
可朱元璋却不想这么善罢甘休,道:“以先生的尊贵,难道还请不到个刘伯温?”
李善长无奈的摇摇头。
“只怕是请不动哦。”
朱元璋刨根问底,追问道:“为何?”
李善长长叹一声。
“上位,你可知道刘伯温最恨什么人吗?”
“啥人?”
李善长:“他最恨各地的农民义军,这其中恐怕也包括上位了。”
“义军当中,他又尤为痛恨在他家乡闹事的方国珍等辈。这个刘伯温呐,就死心塌地的捍卫君臣纲承,与咱们义军是势不两立,在他眼里,什么明教,什么红巾军,统统都是妖孽是毛贼,只会背祖乱常祸国殃民。”
“决成不了什么大气。还有,他曾经奉朝廷之命,自筹粮饷兵丁,组织过一支青田乡军,自称保卫浙东家园。”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