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敲灯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耐看小说网nkxs.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当求书的学子们急急地赶至石浮村,只见房舍如散落的星子,零星点点,只是不知哪一颗,才是他们想要找寻的启明。
农闲时分,村里的老人都爱坐在自家门口抽旱烟儿打瞌睡,这会儿却方便了外村的年轻学子们。
只是,每每他们刚开口喊了声“老丈”,那老人就会睁开眼睛坐直身子,一脸谨慎:“借书的?打哪儿来的?”
几人忙答道:“我等听闻石家欲开放藏书,这才从下溪乡赶来。”
“下溪乡的啊,离得倒是不远。”
老人咂咂嘴,点了点头,可神情并没有缓和半分,还是虎着张脸警告道,“咱们石姑娘人好心善,你们可不能蹬鼻子上脸,要不然……”老人拿起搁在腿边的拐杖戳了两下地,其间的威胁不言而喻。
“我们是读书人,怎会……”
“读书人的心眼才多呢。”
那老人犹不放心,上下打量了好一会儿,看他们一个个乖巧的样儿,这才指着前头,“到那个院子拐弯,右手边第三间就是了。”
几人连忙告谢,按照老大爷说的往前走,刚拐过弯,就听到一阵朗朗读书声传来,循声前行,走到第三处房舍外,声音越发响亮。
原来这石家是开私塾的啊,难怪村里人维护得那般紧。
几人立在门外,整理了一番衣冠,神情如同面见夫子一般恭谨严肃,小心翼翼地上前扣了扣门扉。
院门虚掩着,只轻轻一推,门就开了。几人犹豫了片刻,便轻声迈进了门。
这是一座很简单的三合院,只栽了两株兰,两处厢房都是课舍。
西厢房里是清稚的童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是背诵《千字文》的。
东厢房里,传来的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孩童的声音清亮,少年带着变声的喑哑,交错在一起时,却有种不一样的味道,就像在演唱一曲高低起伏的乐曲,悦耳又和/谐。
“请问……石姑娘可在?”
话音刚落,便听到屋里有个略有些软糯的女声说话:“你们稍等我片刻。”
下一刻,便看到一个月白短袄青色百叶裙的少女从东厢房出来,她的鬓间只簪了朵白色的绢花,手里握着一卷书。
几位远道而来的年轻学子先是一怔,旋即想到了什么,死死瞪着她,那架势,眼珠子下一刻就要从眼眶里掉出来似的,又扭头看看那间屋子,用力地揉了揉眼睛,又揉了揉,满脸不敢置信:“这……你在开讲授课?”
眼底的担忧一闪而逝,石槿华抿了抿嘴:“是我。”
见她坦然承认,大家更是面面相觑,不知该做何反应。
良久,才听到有人咋舌道:“这……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啊。”
且不说男女有别,也不提女子无才便是德,光说这师与生,教与学,除却家里长姐为幼弟开蒙的,由女子开设塾学,正儿八经教书授课的,从古至今,这石浮村都堪称第一例。
前进半步是智慧,前进太多,则只能是异类。
这么新奇的事,叫那些自诩正统的儒生如何接受得了?更有人又惊又怒,连书都顾不上借了,冲着课舍方向怒斥:“拜女子为师,闻所未闻,尔等实在是有辱斯文。”
两处的读书声,仿佛被人掐断了喉咙似的,卡在了那里。孩子们还懵懂着,只挤在窗子底下好奇地往外张望,而年长的少年们,却是满目仓皇,临窗的孙观有心想关上窗子,却又不敢动,木讷地杵在那。
屋外的外乡学子也觉察到其间不同寻常的气息,不自觉地聚拢在窗外。
半开半阖的一道窗,仿佛隔断天涯的银河,隔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石槿华叹了口气,道:“先前开课确实有些仓促,你们也回去仔细想清楚了,两害相较取其轻,孰轻孰重因人而异。”
说完,也不待几人开口,便轻飘飘地离开,又去了启蒙班,让他们回家也同家人商量好了再来。
“先生。”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