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无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耐看小说网nkxs.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引子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正文
有人说,到西藏无人区去探险的通常是三种人:失恋的、失业的、和失常的。
我不是其中任何一种,为了协助导师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我从北京飞到了海拔4300多米的昌都地区。当我走出有“世界上气候最恶劣的民用机场”之称的邦达机场的一刻,一双脚终于实实在在踏上了这座从少年时代起就魂牵梦绕的、神秘而高冷的青藏高原。
课题组一行三人,我的导师杜培琛教授,58岁,国内资深的冰川学家,多篇学术论文被sci收录;师兄韩松,导师的衣钵传人、得意门生,27岁,明年即将博士毕业;而我名叫姚远,22岁,研二在读,是传说中那种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的热血青年。
如今刷新闻经常会弹出这样的头条:“全球变暖,南极巨型冰山崩塌,冰川异变正在加剧”、“北极正在融化,30年后北极或将消失”、“格陵兰‘海冰阀门’大开,一万亿吨冰山坠入大海”等等……光是看标题就触目惊心,似乎电影《后天》里的末日景象马上就要变成现实了。然而事实上这些新闻报道并非全是危言耸听,除了南北两极之外,作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国冰川大退却”的剧情,也同样正在这里加剧上演。
人们通常说地球有“两极”,但是在地质地貌学概念上,地球其实有“三极”,除了“南极”和“北极”之外,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当之无愧的“高极”。什么是冰川?你可以理解为陆地上最大规模的、可以像河流一样移动的固态水体。由高山降雪凝结而成,经过上百万年的堆积挤压,体量惊人,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山体俯冲而下,一路切割大地、推平山谷、势不可挡,具有移山填海、重塑地貌的可怖力量。
西藏的冰川面积,占到了全中国冰川总面积的48%,然而,目前整个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在加剧消融。科考界两次冰川编目的数据对比发现,近十年间中国的冰川面积缩小了18%,冰川储量减少了约20%。著名的喜马拉雅山冰川群,冰川面积从1990年的8878*平*方公里,减小到2010年的7594平方公里,收缩了将近1300平方公里。卫星照片显示,一些大型冰川正在逐渐分化为多支小冰川,而一些小型冰川,则正在从地图上消失。像普若岗日冰川、40号冰川,这些曾经内地游客可以亲密接触的网红景点,现在正在一个个被环保部门宣布永久关闭,变成了生人勿近的禁区。
导师这次主持的科考项目,是《藏东南地区冰川加速消融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课题组一行三人,五月份入藏,按照最初的计划,是要赶在雨季到来之前进入世界公认的“地球上最后的秘境”——墨脱。
墨脱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在行政区划上属于藏东南的林芝地区,与印度接壤。发源于杰玛央宗冰川的雅鲁藏布江原本自西向东,却在这里猛然转向,形成了一个马蹄形的大拐弯,不但劈开崇山峻岭,切割出了世界最大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而且还在“大拐弯”的两侧,造就了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与无人区。这片地区自古以来就几乎与世隔绝、人迹罕至,却分布着中国最神秘、最震撼的海洋型冰川群。西南季风携带着大量水汽穿越“大拐弯”汹涌而来,形成大量降雪,各处发育的冰川不断汇集,造就了一个个远离尘世、不为人知的大型冰川群,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冰川学研究者梦寐以求的科考“圣地”。
然而,进入墨脱的道路却非常艰难。
墨脱处在喜马拉雅断裂带上,沿途都是山高谷深,地形环境复杂,暴雪、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非常频繁,所以直到2013年扎墨公路修通之前,墨脱一直是全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曾经投下巨资修建了第一条从扎木到墨脱的简易公路,全长一百四十一公里。然而刚刚试通车不久,就被巨大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切割得支离破碎,而唯一一辆开进墨脱的解放牌大卡车,在当地成为了永久的“文物”。
如今进入墨脱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派镇翻越多雄拉山,经背崩到墨脱;另一条是从波密翻越嘎隆拉山口,经达木到墨脱。我们这次墨脱考察的既定路线是:派镇——松林口——多雄拉山口——拉格——汗密——背崩——墨脱。自派镇往下,绝大部分的行程,大家要靠两条腿在深山峡谷中徒步穿越。
在进入西藏之前,我们花了近半年的时间,为这次行程可能遇到的困难,做足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准备。下了飞机,我们一行三人先是在拉萨好好休整了两天,调整一下状态,同时也适应一下高海拔的气候条件。第三天一早,我们一行人带齐所有装备,乘坐大巴车前往墨脱县所在的林芝地区。
因为从拉萨没有到派镇的直达车,所以只能先乘车到林芝的八一镇,然后再转车到派镇。我们上午八点从拉萨东郊客运站出发,司机说接下来要在林拉公路上颠簸七个多小时,就算顺利的话,也要到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才能赶到八一镇。
藏区的道路,是名副其实的“眼在天堂,身在地狱”。一路上景色壮阔,却空气稀薄,当大巴艰难地爬上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时,导师和师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不知道是因为年轻力壮,还是一路上光顾着兴奋地拿手机拍风景了,我除了呼吸有点儿憋闷之外,倒是没有什么明显的高反症状。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