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16日,张伯伦从慕尼黑飞回伦敦,当晚就召开内阁会议,在同僚面前大肆鼓吹,只有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才能避免战争。
他很快又邀请了同样软弱的法国总理达拉第,到伦敦会谈。
9月19日,英法两国政府飞速达成一致,向捷克政府发出照会,强迫他们接受这个方案。
由于捷克人民的恼怒和反对,9月20日,捷克政府拒绝了英法建议。
对此,英法政府十分恼火,威胁捷克政府说,如不改变态度,就要负起“挑起战争的责任”。
英国以不给捷克援助、法国不履行《法捷条约》相要挟,终于迫使捷克政府就范。
9月21日下午,捷克政府屈辱的照会英法政府,“以沉痛的心情接受英法两国的建议”,并对捷克人民发表广播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被人抛弃了。”
张伯伦犹如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般,变得喜不自胜,他到处宣扬自己是欧洲的“和平大使”,兵不血刃的解决掉了一场巨大的战争隐患。
殊不知,正是因为英法两国的短视自私行为,伤了所有国际联盟成员国的心,以致后来希特勒大军突起时,比利时,荷兰等国纷纷宣布中立。
英法竟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张伯伦在一片舆论指责中,于1940年很快去世。
当然,现在是1939年6月,德国还没有撕去身上的羊皮,张伯伦也因为制止战争的功劳,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
但这并不代表,整个内阁议会都是他的忠实追随者。
伴随着粗犷的敲门声,一个洪亮的声音大声响起:
“首相先生,我们需要谈一谈。”
张伯伦头疼地揉了揉脑门,又是那个该死的海军大臣丘吉尔。
他粗暴酗酒,性情刚烈,成天幻想着战争会爆发,跟温文尔雅的张伯伦简直就是格格不入。
但他亲自找上门来,自己又不能不见他,张伯伦无奈的回应道:
“进来。”
一阵疾风刮来,张伯伦还没看清门是怎么开的,丘吉尔就风风火火的冲到了张伯伦的身边。
他高举着手里的一份摘要,大声说道:
“远东地区出事了,苏日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