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道:“老贾,你给我讲一讲当今中国文坛的现状吧我对这个很感兴趣。”
贾有为突然停下了手上在翻书页动,带着自言自语的反复念叨起了两遍“文坛”。他随即就联想道了韩寒那一篇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
当然,那仅仅是代表了韩寒的一家之言,并不代表自己的看法。事实上,在贾有为看来,自己倒是倾向于认定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却没有出现伟大的品。
他之所以会说出“伟大”二字,并不是在歌功颂德,而是以客观为依据。中国的历史上面很少出现像这样没有战争,没有饥荒,国民普遍丰衣足食,国内经济繁荣的好气象。
即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也没少过战争,饥荒,农民起义,全然不像现在这样安居乐业。
哪怕是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蛙,也没有足以震撼到自己心灵的程度。或许,对于诺贝尔奖评委会成员们而言,他们觉得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题材写实和新颖,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人性黑暗的一面,血淋淋的各种强制手段不准妇女超生,却未必就能够真正理解和读懂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
女人生孩子是她的权利,生多少也还是她的权利。可是,只生不养,养而不教,给社会造成严重负担,就不是她该有的权利了。
八十年代的中国,虽然不是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但是国内经济也不怎么好。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只是普遍没有饿过饭,却不是普遍家家户户像今日一样顿顿有肉吃,天天有水果。
城市里面一个普通双职工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他们每个月的工资也就集中在二,三十元,或者是三,五十元的段上,而最大面额的纸币就是十元的大团结。
那时候,全国人民当中有多少见过一万元的现钞而连万元户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和自豪的称号。
城市人普遍住的既不是多层,也不是电梯公寓,而是平房,也就是现在说的棚户区。不仅如此,每个人的居住面积也小。
为此,就更加不要说广大的农村地区,那就更加艰辛了。像这样的家庭若再要多养育一个孩子,经济上面绝对够呛。
所以,注重人口质量,而非人口数量的国策是对的。何况那个时候的普通民众有几个知道避孕药是什么东西就连都不似现在这样普及。
现如今,每个超市,便利店的收银台旁边都有出售,还是多种香型和品牌随意选。
贾有为为初期80后,完全就是在这样一胎国策下的独生子女。他是亲历者,也并没有觉得自己从小到大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就孤单。
自己反倒觉得,最大的好处莫过于没人和他争夺遗产的继承权,统统地都是属于个人所有。
毕竟,在现实生活当中,这为了多分遗产,兄弟姐妹反目成仇,恶语相加,人脑打成狗脑的并不少见。
“老贾,你怎么不说话啊”贾钱钱注意到爸爸没有做声,在出神,于是就忍不住又一问道。
“现在的好些所谓的家,一方面在反政府,反体制,反主流,反这个,反那个,另一方面挖空心思的各种钻营,想要得到政府的承认,进入体制,进入主流,也就变得不反这样,不反那个了。
他们除了欺世盗名和欺骗不明真相的群众之外,也就所剩无几了。把心思都基本上用在了这个上面,那里还会有多余的心思去搞创。
正如贾平凹在废都里面借那个收破烂老头之口所言,一等家政界靠,跟上官员做幕僚。二等家跳了槽,帮着企业编广告。
三等家入黑道,编印换钞票。四类家写文稿,饿着肚子耍清高。五等家你潦倒,x擦沟子自己去把自己操。”
贾有为把手中的书一合,有感而发道。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